1、澆筑間隔時間。按施工規范要求,應在兩側混凝土澆筑完畢2個月后才能進行澆筑,且澆筑時溫度宜低于主體混凝土的澆筑溫度。由于混凝土早期收縮量大(相對1年的收縮量,1個月約占45%~55%,2個月約占65%~75%)故應按照規范規定進行施工。澆注時間還應根據具體施工情況確定。大型工程一般會以后澆帶為界進行分段施工,當相鄰施工段進度相差較大時,后澆帶的施工時間就不能簡單的按照規范確定。例如某高層建筑,由于地下室面積較大,當某些施工段仍在施工時,以有兩座塔樓施工到地上6、7層了,因此施工單位決定將后澆帶的澆注工作在全部主體結構完工60天后進行。因為一般情況下高層建筑主體完成后的沉降量已達最終沉降量的60%~80%,這時再澆筑后澆帶混凝土,其兩側結構沉降差異較小,由此引起的結構內力也較小。
2、選用微膨脹混凝土。微膨脹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應比兩側混凝土高一級,后澆帶部位使用補償收縮混凝土后,由于鋼筋及兩側混凝土的約束作用,縫內混凝土密實度得以提高,而且增強了與兩側先澆混凝土的結合,避免在交接面產生裂縫,提高了結構的整體性和耐久性。
3、澆筑準備。后澆帶兩側宜設鋼筋網片,防止主體混凝土流入后澆帶;澆筑前應將接縫表面鑿毛,清洗干凈并刷上水泥凈漿。
4、混凝土養護。在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后,其養護時間一般不少于28天。根據混凝土散熱(降溫或保溫)養護等需要,可采用圍擋放水,濕麻袋覆蓋)灑水保濕等養護措施;在不影響后續工序施工的情況下也可采取噴灑混凝土養護劑的方法,有效保持混凝土內水分不蒸發,避免表面裂縫的產生。